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正文

聊斋 | 工人一个小动作,供应商赔款上百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07   来源:工控网   作者:彦东科技   浏览次数:17
核心提示:[db:简介]

上回我们说到,一个8000元的,最终让一家企业退出中国,一家被收购。后台留言很多,大家纷纷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这里不讨论观点的对与错,但是答应大家的赠书,已经在路上了。

今天我们来聊聊另外一个话题:机器换人。

blob.png

因为工作的关系,结交了几位异国朋友。

其中的一位后来跳槽到欧洲某国的陶瓦厂,今天的故事就是从他口中得知的。

blob.png

*Tips:先普及一个小知识,陶瓦是以粘土为材料,模具压制成型后经高温煅烧后用于屋顶。

话说朋友去的这家陶瓦厂,其产量在欧洲是可以排进单体工厂产量前三甲的,前些年因为扩产,投资上亿欧元,新建了一座现代化工厂。

大家也都知道,欧洲的人工很贵,那既然是现代化,是必须要有的了。

一买就是“大手笔”,一口气要采购100多台,光码垛机器人就有十几台,准备用它们来替代之前在操作套筒收缩包装线上工作的工人。

上百台机器人的采购量,诱惑力太大了,一众机器人厂家全力竞标,工厂综合考虑了生产量和竞标企业的实力,最终选择了一家业内知名的机器人供应商。

可以想象,一般工厂中码垛机器人有几台就已经很“4.0”了,十几台同时上下翻飞,何其壮观。

谈判、安装、付款、试生产,一切顺利,新工厂开业时,还邀请了总统剪彩。

看起来一切都按照既定规划,有条不紊地往下进行,但奇怪的事情往往在人们以为最不可能发生的地方,发生了……

blob.png

几个月后,陆续有客户反映公司的某款陶瓦产品破损率很高,由之前的千分之几达到了百分之十左右。

因为陶瓦本身属于易碎品,运输过程中的野蛮操作,或者几十天的海上颠簸都可能会导致破损。

所以一开始,无论是工厂还是海外代理商都没有太在意,以为只是运气不好,或者可能海运碰到了恶劣天气,就按惯例处理,给客户补货。

但慢慢的,涉及该款产品的投诉越来越多。

甚至出现个别严格按订单量订货的项目,因破损太多而影响到了工期,代理商不得不自掏腰包空运补货,成本激增不说,还要因为延误工期被甲方罚款。

这个状况持续了几个月,公司终于开始重视了。

原料、工艺都没有变,而且老厂房生产的产品并未接到类似投诉。

大家发觉问题一定是出在新工厂里。

和老厂相比,新厂的区别就是实现了全自动化,包装由人工辅助改成了无人化,仅此而已。

那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经过一番排查,矛头指向了包装和装箱流程。

话音未落,负责包装流程的机器人厂家先说(甩)话(锅)了:包装肯定没有问题。

因为包装流程是按照陶瓦公司既有的成熟标准去做的,收缩膜用的是原来的品牌,托盘码放也是严格按照标准,一点儿都没有动。

现在出了这个事情,肯定“雨我无瓜”。

气氛僵持不下之时,有人突然灵光一闪:“在老工厂时候,在装好托盘,打收缩膜之前,工人是不是还要往托盘上趴一下啊?”

一语中的。

有的朋友到这里可能有点不理解,“灵魂画手”上线,给大家演示一下。

blob.png

上图所示的是在理想情况下,标准瓦片码垛断面示意图,然而在实际码垛中,无论精度多高的机器人,都会在长期工作中产生误差。

blob.png

而且,尽管后续工序当中有套筒包裹,但由于陶瓦自身产生错位,在海运的颠簸下,更持续产生位移,在陶瓦错位+收缩膜松垮的双重作用,陶瓦破损率骤增。

而在老厂时,错位的瓦片被工人的一“趴”之后,陶瓦之间的缝隙得到有效填补,然后由套筒收缩包裹起来,即使海运颠簸,也不会松垮。

blob.png

打个比方:我们在用盒子装东西的时候,会抖动盒体,让里面的物品均匀整齐,节省空间又方便携带,工人的一“趴”正是一个道理。

于是公司立刻按照老工厂的办法,打了几个托盘。其中两个送到实验室,按照美国军方标准做振动测试;另外的做好标记,发给客户,请当地代理商接货时重点关注。

不出所料,两个结论都证明陶瓦的破损就是少了那个“趴”。

问题找到了,巨额损失谁来承担呢?

按照合同约定,陶瓦厂将后段的包装和装箱都交给这家机器人公司负责,他们(机器人供应商)要承担全部责任。

而机器人厂商这边显然是不太服气的,高科技智能设备偏偏栽倒在一个看似偷懒的“趴”上。

考虑到二期工程的订单,机器人厂商还是承担了大部分损失,赔偿了陶瓦厂近十五万欧元。

同时基于这一问题,机器人厂商马上进行了工作流程的更改。

如果各位有机会去参观的话,就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机器人码垛完成之后,机械抓手也放在托盘上“趴”一下,之后再套筒收缩。

故事的最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双方的合作和好如初。陶瓦厂后期的升级改造,也全权交给了这家机器人公司。

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比较好奇的一个问题是:使用了这么多的机器人,新工厂和老工厂相比,是不是真的降低了成本呢?

这个朋友告诉我:如果单纯从机器换人,节约人工成本的角度考虑,其实并不显著。

因为工厂需要聘用更多的自动化设备维修人才,他们的工资远高于普通工人。

但自动化的好处在于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并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朋友还感叹,幸亏是选择的机器人供应商是一家大企业,赔得起,如果是小厂家,能不能赔这么多,就不太好说了。

针对这个“意料之外”的案例,我们特别邀请了全价值链精益管理和信息化资深顾问,零浪费商学院创始人—朱相鹏先生,谈谈他的看法。

机器换人,但换不了管理的本质

数字化、机器换人、等新名词层出不穷,变动的时代,容易让人迷茫、焦虑。

这家机器人公司对科学化管理研究不足。仅以包装、装箱的质量管理为例,缺乏最基本的质量控制点和控制标准。

如果能够事先确定标准,若不达标就坚决不予放行;并综合运用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DOE(实验设计)等方法找到根本原因、解决问题,则能杜绝问题的发生。

我经常和咨询客户分享一个观点:时代越是变化,越要找到变中的不变。这样更能看到本质和全局,更笃定。

机器替代的,只是之前由人来完成的一部分活儿(操作)。

活儿基本没变,只是干活的由人变成机器了;管理的本质和理念也基本没变。技术是手段,要和管理互相敬畏、促进,共同服务于企业的效益。

                                                                                               ——朱相鹏

互动专区

关于这件“轶事”大家有什么看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陶瓦厂本身就完全没有责任吗?损失比例该如何分配才合理?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留言点赞最多的前五位,我们将送出“北京大学陈春花教授推荐的—跨越理解的鸿沟,让一切秒懂”,由唐文、邓斌、叶壮合著的《秒懂力》一书。

blob.png

 
关键词: [db:关键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产品

登录 注册

快速发布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