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正文

“AI医生”进村还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07   来源:工控网   作者:彦东科技   浏览次数:25
核心提示:[db:简介]

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加快打通群众看病的“最后一公里”,缩短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的距离。截至目前,已有11个省份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设立530多家互联网医院,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和贫困村卫生站上线“AI医生”项目,配置智能健康设备包,持续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为更多患者带去方便与健康。(9月29日 《中国青年报》)

 

如众所知,设备匮乏、资源有限是很多乡村的医疗卫生现状,一些村民不是不愿在家门口看病,而是“看不了”、“不敢看”。这一劣势制约着“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实现以及分级诊疗的真正落地。如何让乡村医疗提质增效,是摆在卫健部门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指出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充分运用“互联网+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集团化、品牌化发展,更好满足基层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着力解决其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AI医生、远程医疗进入乡村,打破时空界限,开展“云”上诊疗,将推动AI技术、医生和乡村三者深度融合。村民可以选择县、市级医院专家在线指导治疗,也可将设备检测结果导入软件,根据庞大的病历数据库,获得中、西医智能辅助诊断,甚至进行药品开方和配送到家,有望纾解村医设备不足、能力不足之困,让村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城市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构建起“大病到医院、小病用AI”的乡村就医新格局。

 

不过,AI医生的进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留守在农村的、有诊疗需求的,大多是留守儿童及老人,他们一方面缺乏专业医学知识,可能对自身疾病说不清、道不好,另一方面囿于数字鸿沟,不熟悉智能手机使用,无法有效配合“AI医生”。而在刚开始试水的时候,AI医生也并不为村民所接受,质疑之声此起彼伏。如此一来,容易遭遇就医“利器”在手,却无的放矢的尴尬处境。

 

AI医生要在乡村扎下根来,还需辅之以一系列配套措施,特别是针对村情民情“对症下药”,打造村民听得懂、能理解、愿配合的乡村版,譬如将研发方向与农村接轨,尽量选择简单易懂的方式把脉问诊;加大宣传力度,增进村民对医疗新方式的了解,让他们既认可AI医生,像竹筒倒豆子一般,把疑难放心交给AI医生,又能基本摸清自身症结所在。

 

要想彻底打消村民的顾虑、发挥人工智能在医疗方面的巨大潜力,关键还在于实现本地化,和村民同吃同住,与村医加强沟通,用接地气的方式服务农村民众,手把手教会村医使用AI医生系统,防止出现“水土不服”。最重要的,是通过AI医生和远程诊疗,丰富农村医生的诊疗知识、提升诊疗技能,并建立一支专业化、现代化的医疗团队,让他们成为农村诊疗好帮手,与“AI”医生“双剑合璧”,以此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不再让“病根”变“穷根”。

 
关键词: [db:关键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产品

登录 注册

快速发布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