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观点 » 正文

中国教授在坦桑尼亚教农民种地:当地水资源丰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03   来源:中国农业网   作者:土农网   浏览次数:282

  原标题:中国教授在坦桑尼亚教农民种地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谢文婷]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9月4日在北京落下帷幕。在未来的中非合作中,产业发展是重要一环,其中农业和粮食安全被置于关键位置。《环球时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在非洲的坦桑尼亚,有数十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学者参与的合作项目已经在如火如荼开展。

  “中国不仅是国际发展合作中新的财务和资金提供者,更是一种发展经验和发展方案的提供者。在西方国家,都是以大规模商业化和机械化操作为主,没有针对非洲小农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体系,而中国在这方面是有的。中国农业发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是小农经营为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唐丽霞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据唐丽霞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两个村落开展农业项目,帮助当地农民在不大幅增加额外开支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土地的单位粮食产量。该省是坦桑尼亚粮食尤其是玉米主产区。

  中国农业大学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李小云是整个项目的发起人和执行者,也是团队负责人。他表示,非洲农业潜力巨大,可以养活世界,非洲的土地、气候及水资源丰富,需要做的是改善生产方式,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中方团队提供的培训涵盖整个生产环节,包括田间管理、整地、播种、间苗等。相关项目从2011年开始实施,起初并不顺利,因为要改变当地人靠天吃饭、种下去就不管的思路,难度很大。“最初,当地农户很不信任(我们),他们习惯了把种子撒在地上,有得收就收。最初推广项目时说希望有多少多少示范户参与,但没人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做”,唐丽霞说。

  后来团队没有办法,只好跟村里的人商量让村子集体拿出一块地,邀请10多户村民代表代为管理,按照中方提供的种植方式,收成归这些农户。因为不是在自己的耕地上耕种,即便失败他们也没有损失。结果,第一年获得成果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新方法。

  考虑到当地农民普遍没有积蓄投资农业生产,项目并不推动农户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是主攻改变他们的种植习惯。除了培训农民,项目还推动当地官员、农业研究人员和农民一起交流。“以前,很多官员即便毕业于农业院校,也是脱离农民的,他们很少去田间地头跟农民讨论,开展工作。我们推动的项目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影响当地农业推广人员和官员,从而建立起一种机制,让他们可以在我们离开后用我们的方法或讨论出来的方法在全省甚至全国开展工作”,唐丽霞说。

  莫罗戈罗省副省长慕康果盛赞中方团队的工作。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采取新种植方式后,玉米产量提高了两到三倍。他说,这种方式的另一大优势是普通农户也负担得起生产成本。

  玉米增产给农户们带来了实际好处。中国团队去年做调研时发现,当地一个自然村里有七八个农户盖了新房,3户买了摩托车,这些在当地都是巨额投资。另一个村庄有15个农户买了自行车,10个农户买了房屋的铁皮顶来更换以前的草皮顶,还有七八户购置了太阳能发电设备。在唐丽霞看来,对当地人来说,农业的意义在发生变化,以前只是满足家庭粮食需求,有时候甚至无法满足,现在却能额外创造收入。

  据了解,今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团队将在坦桑尼亚另外8个村庄开展农业项目,项目名称为“千户万亩”。中方人员会在每个村庄支持100个示范户。

责任编辑:霍宇昂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产品

登录 注册

快速发布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