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观点 » 正文

重庆武隆:“三跑田”如何变身“三保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2   浏览次数:130
核心提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庆武隆,降水充沛,但喀斯特地貌却让这里“有雨遍坡流,无雨水无踪”,工程性缺水严重。“水瓶颈”如何破解?武隆通过建设“长藤结瓜”式的小水利体系,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既保护了脆弱的生态,又让源源活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支撑”。小山塘连成大水网,农田过上了“滋润”日子武隆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庆武隆,降水充沛,但喀斯特地貌却让这里“有雨遍坡流,无雨水无踪”,工程性缺水严重。

“水瓶颈”如何破解?武隆通过建设“长藤结瓜”式的小水利体系,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既保护了脆弱的生态,又让源源活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支撑”。

小山塘连成大水网,农田过上了“滋润”日子

武隆人常说这样一句顺口溜:“天上有水地上流,三天停水人发愁。”

事实上,武隆守着乌江、芙蓉江、大溪河等十几条大江大河,并不缺水,可咋还喊“渴”?

“别光看有大河,一路走来,可见有小沟小溪?”武隆区水利局水利科科长肖何道出问题的症结。原来,武隆地处武陵山区,70%左右的土地属于喀斯特地貌,有点水就渗到沟沟缝缝里,地表基本留不住。

金沟银沟不如条水沟,修个山坪塘能解大难题。“山坪塘、蓄水池,就好比‘水缸子’。”羊角镇艳山红村村主任黄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们投工投劳建过一些,但标准较低,加上年久失修,存不住多少水。

“种田旱不能浇、涝不能排,跑水、跑肥又跑墒,恁个能有好收成?”艳山红村院子组村民龚南红说,“家家户户把平房屋顶的四周垒高,就是为了接‘天落水’。可这样的水不仅涩又苦,放久了还有股臭味。”

武隆的“水瓶颈”咋破?

“建设小水利,将宝贵的水储起来。”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朱闽丰说。在水利部定点帮扶下,“水利定点扶贫八大工程”顺利启动,1900个蓄水池、1600多口山坪塘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长起来”。

只有山坪塘,还是不能彻底改变“看天喝水”。建起骨干水源工程,才能“大河有水小河满”。

青翠群山间,夹着一泓碧水,位于仙女山镇石梁子社区的大河沟水库蓄满清水,进入试运行阶段。“这座小型水库工程总库容111万立方米,兼顾城镇供水、灌溉等功能。”在武隆挂职的水利部黄河水利水电开发总公司专家孙晓英介绍。目前,水利部定点帮扶规划建设的11座小型水库、12个场镇供水工程等“骨干水源”相继开工建设。

从上空俯瞰武隆,“长藤结瓜”式的水系统让水循环起来。顺着山势,高处有水库;沿着管网走,隔上几里地,就有一个山坪塘或蓄水池,宛如一条“珍珠项链”。通过配合调度,实现蓄水、调水、引水,形成了一个个灌区,一张张水网,确保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目前,武隆已经巩固提升24.23万人饮水安全,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28万亩,为群众织密用水保障网。

“长藤结瓜”这么复杂,为啥不修个大型水库,那样岂不更省力?“大型水利工程对地质、水文条件要求高,而武隆生态环境脆弱,既‘做不到’又‘受不了’。补齐水利设施短板的前提,是要充分保证生态安全。满山爬的‘长藤结瓜’式小水利更适合武隆。”朱闽丰说。

如今的艳山红村新建修缮了十多口山坪塘、蓄水池,配建了管网,“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农田过上了“滋润”日子。

“山坪塘怎么建、水怎么分配,村里一事一议、一塘一议。安排专人负责收费、管护,村民基本上不会再因水产生纠纷。”黄东说。

因水而变的还有沧沟乡青杠村。“重新整治了山坪塘,村里蓄水能力接近5万立方米,1000多亩田都能喝饱水了。”村支书冉圣元说。

家门口、田头边、山旮旯的小水利正发挥着大作用。“只有解决了安全饮水、产业用水等问题,才能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条件,为武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武隆区副区长邓勋发感慨。

作物打“点滴”,水肥一体化,种出万元田

走在武隆,山峦重叠,层层耕田环抱着山脊,从山腰盘绕到山顶。双河镇木根村就坐落在半山上,一座座钢架大棚点缀其间。

正值伏旱,好多天没下雨。往年,这个当口正是王合兴着急上火的时候,4000多亩高山蔬菜“喊渴”,他只能发动亲朋好友四处找水。

今年,王合兴淡定了。走进他的渝蔬农业公司基地一瞧——卷心菜绿油油,茄子、西红柿鲜亮亮……尽管经历了高温炙烤,蔬菜依然水嫩。

功劳一大半归滴灌。王合兴踩踩脚下的地,“埋着40多千米长的水管呢!”田间地头,一根根黑色管道探出头来。“拧开阀门,水就顺着管网、通过滴灌器,一滴滴地渗入到作物根部,就跟‘输液’一样精准高效。用工用水减少了、一亩地能省100多元。”

“蔬菜一年能卖上千万元,您还在乎省这点水钱?”

“小账后面可连着大账。”王合兴“抠”得有道理。都说蔬菜赚钱,可需水量也大。创业之初,浇水就是大难题,旱季里只敢浇“保命水”,增产水想都不敢想。

水跟不上,菜就长不好。茄子、西红柿有裂口、起麻尖儿,合格率只有六七成,收购商看不上,一亩蔬菜顶天儿能卖2000多元。

他四处取经,寻得“滴灌+水肥一体化”的良方。“根据蔬菜生产需求,精准测土配方,实现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小水勤灌,蔬菜贴上了‘绿色’牌,一亩地能赚1万多元。”王合兴说。

在武隆,不少遇到类似难题的农民开始从浇地变成浇作物,让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增“绿”。

“农业提质增效,不能继续走粗放发展道路,只想着增产,透支生态环境。必须鼓励引导农业生产主体逐步从大水漫灌、土渠浇灌向管灌、喷灌、膜下滴灌过渡。”朱闽丰说。2018年武隆区灌溉面积23.81万亩中节水灌溉面积达14.61万亩。

高效节水模式虽好,可投入不少,推广容易吗?“滴灌、喷灌需要统一播种、统一浇水、统一施肥,一家一户的巴掌田可不行。”双河镇镇长湛鸿说,通过鼓励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大户带着小户共同发展。

“花卉等叶面植物必须使用喷灌技术,公司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加大对土地整理、灌溉系统投入。目前花卉成为艳山红村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艳山红村花卉基地负责人吴远强介绍。

用水不再“卡脖子”,生态养殖、环保民宿火起来

水利设施之变,撬动产业转型升级。

武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峡谷、河流、天坑错落分布。更难得的是,武隆夏季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上下,是避暑胜地。虽说之前也有不少村民把目光投向农家乐,但大多小打小闹,经营粗放。

为啥不提升品质,走高端路线?“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仙女山镇明星村附近就是5A级景区,村民吕生伦几年前返乡开办农家乐,生意一直没啥起色。“就是‘卡’在水上面。水不够用,游客洗澡、冲厕所都成问题。要是遇到暴雨天,水更是浑得没法用。住宿体验差,啥客人愿意再来第二回?”

解决了水利基础设施问题,资源优势才能转化成产业优势。武隆区修建核桃水厂,供水规模每天可达5000吨。有了清澈干净的自来水,周边发展起200多家农家乐。“水有保障,底气足了,我的农家乐房间从十几间扩大到20多间,旺季还得提前预订,每年收入七八万元。”吕生伦说。

受惠的还有仙女山镇石梁子的李福荣,她开办了“李大姐度假酒店”,旺季每天能接待200多人,年收入超10万元。“过去附近连一口水池也没有,一到傍晚,家家户户挑着水桶外出找水。多亏有了供水厂,光景越过越红火。”

芙蓉街道黄金村的谭华胜走得更远。他成立武隆博航专业合作社,发展集生态养殖、产品加工、民宿餐饮于一体的融合产业。

走进老谭的生态养殖羊舍,即便用力嗅,也难闻到臭味。这里的山羊住二楼,粪便经过有缝隙的地板排到一楼,生物发酵变废为肥,肥料再用来滋养采摘园。

“要想富,先通水和路。合作社刚成立时,遇到大旱,三个月拉了80多车水,花了10万多元。”谭华胜说,如今街道周边修建了近2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山坪塘,基本解决了用水问题,这才提起三产融合发展的劲头。

“即便有了水,也应紧着用。平时洗菜水都存起来,用来浇花、扫地。客房装了简易的水循环装置,洗手池的水又能用来冲厕。”谭华胜说。

“游客数量越来越多,羊肉加工项目即将上马,这对用水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琢磨着能不能让供水厂将管网延伸到咱合作社?”谭华胜笑着说。

源源活水不只兴了产业,还拔了“穷根”。2018年,全区减贫人口204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8%,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8991元,年增长17%。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产品

登录 注册

快速发布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