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农产品生产者价格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海南橡胶价格同比上涨20.0%。其中,一、二、三季度价格指数一直维持上行,分别上涨31.2%、16.2%和11.7%,但涨幅逐渐放缓,且绝对价格仍处于低位。
为深入了解海南橡胶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为产业结构调整等提出决策参考意见,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对文昌、万宁、澄迈、临高、屯昌、琼中、乐东等7个市县的10个农业热作相关机构和144个橡胶种植户开展调研。结果显示,海南橡胶价格低迷、弃割弃管等困局亟待关注和加以解决,调整种植结构以优化橡胶产能,多样集约化发展热带特色种植可能是出路所在。
海南是全国天然橡胶重要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云南。2016年海南橡胶种植面积约811万亩,占全国46.6%左右;年产干胶总量为35.14万吨,占全国43.8%左右,在胶价较高时,本岛年产量曾超过42万吨。
作为海南主要经济林,橡胶也是海南农民尤其是中部山区贫困市县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近年来受国际原油价格低迷、合成橡胶冲击较大、东南亚国家橡胶种植竞争优势明显等因素制约,2012年1季度-2015年4季度,海南橡胶生产价格连续16个季度同比呈大幅下降态势,最大同比降幅达37.1%。自2016年四季度开始,海南橡胶价格指数持续上行,但胶价仍处于低位,且涨幅呈回落态势。受胶价持续低迷影响,2016年,海南农民人均林业经营净收入为435元,同比下降11.6%,较2013年下降47.4%;占人均家庭净收入的比重为11.4%,较2013年下降14.1个百分点。由于中部贫困市县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家庭均种植橡胶,有的橡胶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高达80%以上,橡胶“量价齐降”,也是中部市县农民收入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据受访农户反映,2016年有的家庭橡胶收入仅为12779元,较胶价最高年份下降达50.3%。
价格的持续低迷也严重制约了橡胶产业的稳定发展。调研显示,胶农割胶护胶积极性下降,弃管弃割现象较为普遍。海南橡胶的成长周期为7-8年,可割年限为25-35年,1年可割胶约9个月,年名义开割数为110刀/株,但目前年实际开割数只达到50-60刀/株。同时,由于橡胶价格持续低迷,使得胶农疏于对胶林的冬春养护管理,如施肥量、裁枝等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减少,偷胶漏胶现象时有发生。49.3%的受访农户在2016年有弃割情况,37.5%的受访农户表示未进行冬春管理,11.1%的受访农户表示目前已改种或已弃割。同时产业的整体不景气也影响了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34.7%的受访农户和66.7%的机构认为天然橡胶相关产品研发不足,34.7%的受访农户认为目前割胶技术落后,44.4%的机构认为目前种植技术落后。
那么出路在哪里?一方面国家应对海南橡胶产业调整给予扶持。如给予橡胶林地合理补贴、制定底价和加强收储,大力扶持发展林下经济,制定和推广橡胶农业保险,加大技术推广应用以提高亩产效益,加快品种改良,加大天然橡胶高端产品研发等。
另一方面国家应基于海南橡胶先天不足等客观实际,合理下调海南橡胶的保底量。根据国际市场,结合区位资源生态等比较优势,在确保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的前提下,加速老化橡胶林更新,合理制定加大热带特色高效和有利水土保护的经济林改种计划,对经济调优升级、生态保护和促农增收等意义重大。
此外,还要以农垦新一轮转企改革为契机,发挥海垦集团橡胶改良和促农增收的主导带动作用。一是充分利用海南南繁育种的平台,或者利用东南亚地理纬度优势,加大良种培育和推广;二是利用其他国家低廉劳动力、环境资源等优势,加强全球并购和产业转移;三是扶持海垦集团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化、品牌化、标准化等现代化生产模式,加大相关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拉长天然橡胶产业链条等。